读报
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澎湃新闻 新京报 南方都市报 读报

读报

2024-07-12 13:24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        5月28日,安庆殡改的话题因为安徽省民政厅的回应再起波澜。

        多家以调查见长的市场化媒体将重要版面留给了这一话题。

        《南方都市报》、《新京报》均从自杀老人的生活细节入手,对事件予以了详细报道。

        《南方都市报》以80岁的老人王云华为个案,讲述了当地老人对火葬的“激烈”抗争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种抗争,也是文化传统与急功近利的政绩观的抗争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传袭上百年的习俗,要在两个月内彻底更改;置办二三十年的棺材,需在几天之内拆解。新的殡葬制度试图以迅猛的姿态取代旧制度,而这些老人却用生命作出回应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急功近利的政绩观,体现在政策的“一刀切”和执行时的不择手段。

        《新京报》从安徽省民政厅得知,安庆殡葬改革政策禁止强制收缴棺木,且在执行过程中并无强制收缴一事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新京报记者却在采访中了解到,政策出台后,并未被严格执行,部分农村仍继续强制收缴棺木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能不能有个灵活的政策,或者给老人一个缓冲的时间?”

        当地官员给出了否定的回答,但这个问题,理应值得更多思索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昨天,《法制晚报》报道称,安徽省民政厅回应安庆多名高龄老人在大限前自尽与殡改无关,部分媒体报道失实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样简单的回应,必然引发评论者们的巨大兴趣。

        5月28日,《新京报》质问,“‘老人自尽’和‘强制殡改’到底有没有关”?

        禁止强制收缴棺木政策在执行中的走偏,极易引爆民怨;政策宣传、教育不到位,急遽推行,也让不少人无法接受。

        作者认为,“如果硬要说‘无关’,至少应给出调查所得的凭据,而不是贸然盖棺论定。

        《华西都市报》亦不接受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老人自尽真的无关殡改吗?相关部门至少应该给出调查所得的凭据,仅仅一句‘老人自尽无关殡改’叫人如何相信?”这家四川都市报如此反问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更多的媒体对安庆殡改直接亮明态度。

        纵观事件发酵以来的媒体报道,舆论的焦点不在于火葬与土葬之争,而在安庆推行殡改的方式方法,特别是其疾风骤雨般的时间表,以及不加区分的“一刀切”。

        《南方都市报》5月24日、25日连续发表评论《逼老人自杀,殡改手段谈何“温和”》、《殡葬改革应采取渐进改革模式》,对改革的过程提出质疑。

        《新民晚报》5月26日即提出告诫:“死生事大,殡葬改革不可蛮干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文章摘录若干当地官网登载的工作动态:太湖县弥陀镇迅速破拆15口棺木,向丧葬陋习打响了第一枪;安庆开发区建立覆盖全区的信息员队伍,负责对生活区楼栋、村民住房24小时巡查;太湖县深化殡葬改革厉行“四严”,对于妨碍公务、恶意煽动、聚众闹丧人员从快从重予以打击……

        这些字里行间,充满着一股浓烈的“火药味”。

        5月28日,新华社旗下媒体《新华每日电讯》首次发声,直言“殡葬改革须考虑民俗民情不宜过急”。

        文章将批评的矛头对准安庆市政府与有关部门,认为安庆殡改推行至今,存在三方面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 一是,民俗性的东西,在强权面前“一票否决”,没有设立一个疏导口。

        二是,权力部门过于傲慢,并没有征求意见,没有搞试点,也没有搞听证之类的民主形式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且,当下的殡葬行业,属于暴利行业。如果当地政府不能提供优惠政策,难免有一边剥削公众一边向处于完全垄断地位者输送利益的嫌疑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旨在解读复杂中国的《环球时报》,也将今天的社评版面留给了这一话题。他们试着对安庆殡改做出一个“公平”的评价。

        社论绕开了殡改与老人自尽之间存在的任何因果关系。

        《环球时报》称,不能说安庆市推行殡葬改革“很武断”,因为它的这项改革比安徽其他地区走得慢,这当中已经包括对当地实际情况的照顾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如果真有老人抢在火葬的‘大限’前自杀,那就是改革操作层面的挫折。政府和死者的亲属都对此负有道义上的责任,政府尤其需反思对改革复杂性、长期性认识的不足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如果真要改革,事情总有一个起点。”

        6月1日,是安庆市全面推行火葬的起点,这或将是新一轮舆论热潮的时间起点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



【本文地址】


今日新闻


推荐新闻


CopyRight 2018-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-3